六棵蓮霧樹的奮鬥史


臺北 文運潔


  七月是北部産蓮霧的季節,宜蘭大礁溪的山谷區有一大片蓮霧園,這時已是果實累累了。


  其中一區的六棵蓮霧樹,是北部有機蓮霧的始祖,也是慈心基金會鼓勵農友轉作有機的成功案例。從三年前的六棵蓮霧樹至今已增至二十四棵了,而且主人│李木村先生已打算將占地二、三分的蓮霧園,約一百一十棵蓮霧樹,全面改作有機。


  這六棵蓮霧樹可是光復大地的功臣,其中蘊含著一段基金會與農友互助互信的故事。


  水果當中,蓮霧的噴藥量算是極高的。內行的農友告訴我們:許多蓮霧都是用藥養大的:有一種成長激素│激勃素,可以讓果實大小長寬控制自如,增甜劑可以增加果實的甜味,著色劑可以使果實呈現暗紅色、以榮登「黑珍珠」之列,農藥則平均五至七天噴一次……。


  曾經評鑒人員參觀過一處蓮霧園,農場的人員竟然不敢吃自己種的蓮霧。有人開玩笑的說:要知道農友用藥的情況,只要看他吃幾個蓮霧就知道了,一般農友摘下自己種的蓮霧示範性地吃給別人看,頂多吃一個,不會吃第二個。


  相較之下,有機蓮霧就特別珍貴了。話說三年前│民國八十七年,基金會的人員│張正貴先生,鑒於裏仁商店銷售的水果種類太少,所以積極的尋找有心種植有機水果的農友。「有機」稀有,「有機」水果更是稀有中的稀有,因爲水果多屬於一年采收,如果失敗了,一年的心血都泡湯了,所以鮮少有人敢冒險嘗試。


  張先生聽說北部缺的水果宜蘭都有,經過介紹後便直接拜訪宜蘭的水果産銷班。産銷班是一個農友經驗交流的組織,這天産銷班的會議正巧討論「有機堆肥的製作」,原來有機的推動在宜蘭已有七、八年的歷史了,奇怪的是十多位農友津津樂道的談著有機栽種的種種,卻只有一位農友(吳文旭)實際栽種有機水蜜桃,「有機」對他們而言,只是一個美麗的名詞、可望不可及的星辰。


  張先生好奇的問了:「各位既然都有有機的理念,爲何不種呢?」得到的回應是:「這很難成功啦!」「沒有技術經驗!」「即使種成了,若銷不出去怎麽辦?」總之,有諸多的不可能。其中一位種蓮霧的農友誠懇的提到:「先前MOA有來指導,我們的果園就不再使用除草劑了,但是水果的蟲害很大,不噴農藥如何能抵擋蟲害的侵襲?」張先生以專業的敏感度嗅出這兒有一線希望,這位農友就是李木村,透過他的言談,可以發現他是個有心之人,只是欠缺信心。


  之後,張先生常和李木村聯絡,而且三番兩次的從臺北到李木村的果園和他互動。李木村的果園還種有芭樂和楊桃,園地裏雜草叢生,旁邊的鄰居常笑他們:「這對夫妻憨大呆,一天到晚都在割草,我們一年只要噴兩次(除草劑)就清潔溜溜了。」李木村仍然堅持不噴除草劑,所以這片蓮霧園還可以看到幾許生機。張先生不斷鼓勵李木村:「有機利人又利己,噴藥損人又損己,何不試試有機的方法?」李木村終於點頭答應了,願意讓出一部份蓮霧樹做實驗。


  時值五月正是蓮霧的産期,如果要栽種准有機水果,必須開花後就不能再噴農藥了,積極主動的技術專員陳榮三先生表示:「既然要做,就不要再等一年,可以把握當下,不要再噴農藥,雖然不能列爲准有機,但可以先累積一些技術經驗。明年再採用准有機的方式,從一開始就考慮蓮霧樹的培養、土壤的活化。」


  於是大家決定以倉庫旁的六棵蓮霧樹做爲有機試作區,從此這六棵蓮霧樹成了有機的先鋒。接著問題來了,基金會要用什麽方式和農友合作呢?萬一不成功怎麽辦呢?經過估算每棵蓮霧樹的生産成本及風險,基金會決定,如果種植不成功,基金會負擔一半費用,如果成功了,收入全歸農友,唯一的條件就是其後不再噴農藥用化肥。這個策略把農友的風險降低了,也增加李木村合作的意願。


  不用農藥化肥就得試驗其他的方法。蓮霧最大的敵人是炭疽病和果蠅,炭疽病可以用石灰硫磺來防治,果蠅則試試套袋的方式,基金會則出動了四位人員遠從臺北來到宜蘭,花了兩天功夫陪著李木村夫婦一起套袋,雙方合作,彼此誠懇,但也忐忑不安。兩個月後,采收的成果頗佳,心中大石終於放下。


  有了前面成功的經驗,第二年李木村再增加至十八棵蓮霧樹試作有機。這次才算是真正的考驗,因爲要朝向准有機邁進,果樹開花後就不能再噴藥了。李木村夫妻也很配合,積極的使用有機肥及天然的防蟲方式,第一批准有機蓮霧終於誕生了,總共采收二千七百多公斤蓮霧,蓮霧的外觀不如一般化肥栽種的碩大鮮豔,卻是正牌的有機,李木村把大家期盼許久的第一批蓮霧送到賣場。不料剝開後的蓮霧幾乎個個都有蟲兒鑽動,不習慣看到蟲兒的都市人看了還會起雞皮疙瘩呢!原來是李先生錯過了套袋的時機,來不及套袋,果蠅就乘機而入。


  如何處置這些有蟲的蓮霧呢?基金會不忍心把農友的心血打入田裏做堆肥,決定和農友攜手面對難關,於是發動義工,連續數日加工:將蓮霧洗淨對切、挖除受損或遭蟲啃噬的部分,再浸泡鹽水、裝袋,就這樣斤斤計較的惜福下,保留了一千八百多公斤重的蓮霧,李木村的損失因此減少了一大半,而上架的蓮霧也銷售一空,識貨的人知道:這些可是得之不易的珍果。


  這段經驗讓李木村特別感動,因爲農友心中優質的蓮霧就是果粒要大、色澤要均勻、越甜越好、而且不可裂開,而李先生種的准有機蓮霧不僅外觀未達水準,更嚴重的是有蟲,李先生又羞愧又感恩的說:「基金會不但不嫌棄,而且反而說『謝謝你,辛苦了!』」就好象生了個醜兒子,有人全然接納般的溫暖。


  爾後李先生不敢大意,不論再忙,套袋的時機絕不錯過,接著第二、三批的蓮霧個個都展現出良性互動後的甜美。如今李先生的有機蓮霧也從六棵、十八棵增加至二十四棵,甚至打算全面有機!


  六棵蓮霧的奮鬥史,表面看來是有機農業的一小步,卻是光復大地的一大步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中年五花肉大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